【致敬吾师】师者如光 涵养未来“筑梦人” ——记教育学院陈芬萍老师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9-08浏览次数:13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再到弘扬教育家精神,把新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和期待提到了全新的高度。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课程改革“三尺讲台”到教育帮扶的“大舞台”,教育学院教师陈芬萍用35年的教育生涯,以实际行动诠释“师者如光”的深刻内涵。

多年来,她致力于教育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用真心和责任深耕三尺讲台,用爱心和宽容陪伴合大学子追逐梦想,为安徽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数十项,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引领:激发师范生对教育的兴趣和热爱

回首35年的教育之路,陈芬萍最深的感受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打磨的,不仅是学生们的专业课堂,更是他们的兴趣课堂、社会课堂和人生课堂。

课程教学是育人的核心环节,而“课程与教学论”是基于对课程教学育人实践、育人规律理论化概括和体系化总结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

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论存在“重学科轻教学”的二元裂缝,这一现状使其学科特性被强化、教育属性被淡化,导致了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不足,对学生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有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目标意识、人文教育方法意识等的定位不清。

对症,方可解“蔽”;问诊,务必寻“根”。

陈芬萍认为,教育学的属性是人文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如何体现人文性、实施人文性,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如何扎根实践,扎根中国大地,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提炼成果,则是处理好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提升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陈芬萍和团队成员一起“眼睛向下”,深入合肥、淮南、六安数十所中小学做“脚踏实地”的调研,访谈了诸多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随着调研问题的深入推进,她心中对“课程与教学论”的人文性构建与实践研究蓝图描绘得越来越清晰。

在项目推进中,团队编制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层面的人文性价值进行了再梳理、再总结、再提升,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反思意识的培养。

课程改革以前,由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较为复杂,这门课程在不少学生眼中是“枯燥难学”的。

为了让学生“爱上”这门课,陈芬萍将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能力培育相融合,特别是结合自己在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指导中小学课改实验的生动体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深入浅出地将教师教育的新理念在理论讲授和实际教学情境中生动展现,让学生对未来的从教工作充满期待。指导的学生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奖。《课程与教学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主持课题《<课程与教学论>人文性构建与实践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2级小学教育专业的王欣颖同学告诉我们:“陈老师讲述了很多基层优秀教师的轶事,不仅增加了课堂趣味,还让我们了解了为师者不仅是一种志向、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

共振:懂得新时代之新 追求大教育之大

教育,对陈芬萍而言,既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是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她深知,教育最前沿和时代的需求,最早都是在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为了解基础教育发展新动态,她总是积极参与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致力于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2025年6月,为实现教育强省目标,贯彻落实皖北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要求,陈芬萍参加了“皖北基础教育帮扶”项目,前往霍邱,与当地中小学结成对口帮扶对子,为学校发展规划、课程实施“量身制定”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案。

陈芬萍告诉我们,自己大学毕业后,就在合肥教育学院教管系从事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当时,常见的培训方式是按照省里统一课程设置的“满堂灌”授课;而如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培训需要的是更加灵活的“菜单式”培训与指导。

在与中小学老师的深入交流中,陈芬萍深切感受到了新生代教师们的成长困惑。

针对90后教师关于家校合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困惑,她总是耐心地给予建议。例如,关于年轻班主任如何开好第一次班会的困惑,可以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主动介绍自己,帮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搭建家校共育的信任桥梁。

1993年以来,陈芬萍和团队立足合肥,辐射皖北、皖西,坚持走高教基教一体、理论实践交融之路,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开展一系列专业成长与教学指导。她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专题调研、讲座报告、座谈交流,认真倾听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的诉求,深入了解基础教育中的难点、痛点,为教育改革建真言、献良策。



2025年3月,团队参加了合肥一六八新桥教育集团小学部小学数学市级课题“教-学-评”一致性研讨交流活动。团队成员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访谈,参与访谈的教师结合访谈问题分享了实践心得。建议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突破传统评价限制,结合AI智慧系统和大单元整合,拓展评价的全面性。

多年来,陈芬萍的前沿教育理念和专业指导方法受到基层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访谈教师表示:“教学评一致性让课堂效率显著提升。过去凭经验教学,现在教师“以评促教”的意识得到强化,每节课都有明确目标和反馈机制。”

面对荣誉,陈芬萍总是谦逊如初,她常常庆幸自己加入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未来将继续将这份教书育人的责任传承下去。

对于课题组的青年教师,她总是倾囊相授。在她的带教下,教育学院不少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中完成了专业成长。

“陈老师的传帮带,涵养了我们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时也把竭尽全力培养年轻老师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骆婧雅博士道出教育学院众多青年教师心声。

教育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崇高事业。“帮助学生涵养底气志气,帮助青年教师们怀揣宏志,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正是陈芬萍的初心与使命。

从执教之初的奋力追赶到传承教育的不懈耕耘,从高校“小讲台”到帮扶“大舞台”,陈芬萍用一颗纯粹的“师者之心”,引导着未来教育工作者“师心筑梦”。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潇潇 预审:刘良宏 刘红 审核:贾峰


X